1、簡述linux操作系統啟動流程
-
1 在centos系統5和6的版本啟動流程風格相差無幾,但在centos7系統中配置文件風格就完全不同與以上兩種,這里簡述系統流程以centos6為例:
流程概括:
POST –> Boot Sequence –> Boot Loader –> kernel –> rootfs –> swtichroot –> 運行/sbin/init –> /etc/inittab, /etc/init/*.conf –> 配置文件中設定的默認運行級別 –> 系統初始化腳本 –> 關閉或啟動對應級別下的服務 –> 啟動終端,打印登陸提示符
上述詳解:
POST:加電自檢過程,讀取主板上的BIOS
Boot Sequence:叫做引導過程;按次序查找引導設備,第一個有引導程序的設備為本次啟動要用到的設備
Boot Loader:引導加載器程序;共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其整體作用是提供一個菜單,允許用戶選擇要啟動的系統或不同的內核版本,把用戶選定的內核裝載到內存特殊空間中,解壓,展開而后把系統控制權移交給內核,內核需在內存中
kernel:加載內核;分為四步,第一步:探測可識別到的所有硬件設備, 第二步:加載硬件驅動程序,第三步:以只讀方式掛載根文件系統,第四步:運行用戶空間的第一個應用程序/sbin/init
rootfs:運行根文件系統;此時的根/boot是在內存中而真正的根下的所有文件是由此指向硬盤中的文件
swtichroot:根切換;繞過內存中的那個根文件,直接將硬盤上的/root目錄定位根
/sbin/init:根文件系統上的第一個進程啟動
2、簡述grub啟動引導程序配置及命令行接口詳解
GRUB啟動三個階段:
BootLoader:1st stage
partition:filesystem driver 1.5st stage
partition:/boot/groub 2st stage
配置文件:/boot/groub/groub.conf <— /etc/groub.conf
grub功用:在開機啟動時按F2進入
(1).提供菜單,并提供交互式接口
e:編輯模式,用于編輯菜單
c:命令模式,交互式接口
(2).加載用戶選擇的內核或操作系統
允許傳遞參數給內核
可隱藏次菜單
(3).為菜單提供了保護機制
為編輯菜單進行認證
為啟動內核或操作系統進行認證(可使其需要密碼才能登入系統)
grub命令含接口:
help:幫助列表 用法:help KEYWORD
find(hd#,#):將某個磁盤分區定義為根
kernel /PATH/TO/KERNEL_FILE:設定本次啟動時用到的內核文件
initrd /PATH/TO/INITRAMFS_FILE:設定為選定的內核提供額外文件的ramdisk文件必須與內核完全匹配,不然無法運行
boot:引導啟動選定的內核
配置文件:/boot/grub/grub.conf
default = # :設定默認啟動的菜單項
timeout=# :指定菜單項等待選項的時間
splashimage=(hd#,#)/PATH/TO/XPM_PIC_FILE:指明菜單背景圖片文件路徑
hiddenmenu:隱藏菜單
password [–md5] STRING:菜單編輯認證
title TITLE :定義菜單標題
root (hd#,#):grub查找stage2及內核文件所在的設備分區
kernel /PATH/TO/UMLINUZ_FILE [PARAMETERS]:啟動內核
initrd /PATH/TO/IN/TRAMS_FILE:內核匹配的ramfs文件
password [–md5] STRING:啟動選定的內核或操作系統進行認證
3、實現kickstart文件制作與光盤鏡像制作
第一步:安裝system-config-kickstart程序包
第二步:使用system-config-kickstart命令生成kickstart文件
第三步:復制鏡像文件中的isolinux目錄,修改isolinux.cfg 菜單配置文件,添加配置參數ks=“ftp://****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Linux運維部落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www58058.com/104567
記錄的不是很詳細,其中實際操作的部分應該貼出操作步驟哈,需要注意下。繼續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