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
定義:獨立硬盤冗余陣列,舊稱廉價磁盤冗余陣列(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簡稱磁盤陣列。
原理:把多個相對便宜的硬盤組合起來,成為一個硬盤陣列組,使其性能達到甚至超過價格昂貴,容量巨大的硬盤。
優勢:
-
RAID在容量和管理上的優勢
-
易于靈活地進行容量拓展
-
“虛擬化”可使管理性極大的增強
-
RAID在性能上的優勢
-
“磁盤分塊”技術帶來性能的提高
-
RAID在可靠性和可用性上的優勢
-
通過冗余技術和熱備、熱換提升了可靠性
分級
RAID-0:條帶卷。將兩個以上磁盤并聯起來,成為一個大容量的磁盤。在存放數據時,以條帶的形式將數據塊(chunk)均勻分布在陣列的各個磁盤上,因為讀寫時都可以并行處理,所以在所有的級別中,RAID-0的速度是最快的。但是RAID-0既沒有冗余能力,也不具備容錯能力,如果一個物理磁盤損壞,所有數據都會丟失。
小結:
-
硬盤的讀、寫性能均得到提高
-
磁盤陣列可用空間:size=N*min(S1,S2,S3…)
-
無容錯能力
-
所需最少磁盤數為2塊
RAID-1:鏡像卷。以鏡像為冗余方式,對虛擬磁盤上的數據做多份拷貝,放在成員磁盤上。在一些多線程操作系統中能有很好的讀取速度,理論上讀取速度等于硬盤數量的倍數,另外寫入速度有微小的降低。只要一個磁盤正常即可維持運作,可靠性最高。其原理為在主硬盤上存放數據的同時也在鏡像硬盤上寫一樣的數據。當主硬盤(物理)損壞時,鏡像硬盤則代替主硬盤的工作。因為有鏡像硬盤做數據備份,所以RAID 1的數據安全性在所有的RAID級別上來說是最好的。但無論用多少磁盤做RAID-1,僅算一個磁盤的容量,是所有RAID中磁盤利用率最低的一個級別。
小結:
-
讀性能提升,寫性能略有下降
-
磁盤陣列可用空間:size=min(S1,S2,S3…)
-
有冗余能力
-
所需最少磁盤數為2塊
RAID-3:數據塊被分為更小的塊并行傳輸到各個成員磁盤上,同時計算XOR校驗數據存放到專用的校驗磁盤上,比較適于讀取大量數據時使用。
小結:
-
讀寫性能都比較好當有磁盤損壞時,對整體吞吐量影響較小
-
采用并行存取方式,主軸同步時吞吐量沒有提高校驗磁盤的寫性能有瓶頸
-
所需最少磁盤數為3塊
RAID-4:數據被分為更大的塊并行傳輸到各個成員磁盤上,同時計算XOR校驗數據存放到專用的校驗磁盤上,它與RAID 3不同的是它在分區時是以區塊為單位分別存在硬盤中.
小結:
-
提高了讀、寫性能,但是冗余校驗碼都是存放在單一硬盤上,所以此硬盤性能可能會很差
-
提高了硬盤容錯能力
-
陣列所需最少磁盤數為3塊
-
可用空間:size=(N-1)*min(S1,S2,S3…)
RAID-5:較RAID-4,采用獨立存取的陣列方式,校驗信息被均勻的分散到陣列的各個磁盤上。
小結:
-
提高了讀、寫性能
-
提升了硬盤的容錯能力
-
陣列的可用空間:size=(N-1)*min(S1,S2,…)
-
最少磁盤數為3塊
RAID-6:帶有兩種分布存儲的檢驗信息的磁盤陣列,它是對RAID5的擴展,主要是用于要求數據絕對不能出錯的場合,使用了二種奇偶校驗方法,需要N+2個磁盤。
小結:
-
讀、寫性能提升
-
可用空間:size=(N-2)*min(S1,S2,…)
-
提高了容錯能力
-
所需最少磁盤數為4塊
RAID-10:結合RAID-1和RAID-0,先鏡像,再條帶化。
小結:
-
讀、寫性能提升
-
可用空間:size=N*min(S1,S2,…)/2
-
有容錯能力:每組鏡像最多只能壞一塊
-
最少磁盤數為4塊
RAID-01:結合RAID-0和RAID-1,先條帶化,再鏡像。
小結:
-
讀、寫性能提升
-
可用空間:size=N*min(S1,S2,…)/2
-
有容錯能力,但效果不理想
-
所需最少磁盤數為4塊
RAID-50:RAID 5與RAID 0的組合,先作RAID 5,再作RAID 0.
小結:
RAID 50在底層的任一組或多組RAID 5中出現1顆硬盤損壞時,仍能維持運作,不過如果任一組RAID 5中出現2顆或2顆以上硬盤損毀,整組RAID 50就會失效。
JBOD:將多個硬盤空間合并成一個大的邏輯硬盤。
小結:
-
沒有錯誤備援機制
-
size=sum(S1,S2,…)
常用RAID級別的比較
原創文章,作者:Jeason,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www58058.com/25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