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利用幫助文件來查詢想要了解的信息?
這里以通過查找幫助文件來修改登陸信息為例子,
登陸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CentOS的的版本和內核信息,
當我們查看該相關文件的時候,會發現,里面的文檔和顯示的不一致,由此可以了解到,該文檔是調用某些參數來實現顯示CentOS的版本和內核信息。
這個時候,我們該怎樣去查看issue文檔的相關信息?
首先我們可以查看一下通過whatis issue的命令來查找到一些issue的信息
看到這里,我們可以想起之前man命令手冊的9個章節的內容,包括
1: 用戶命令
2: 系統調用
3: C庫調用
4: 設備文件及特殊文件
5: 配置文件格式
6: 游戲
7: 雜項
8: 管理類的命令
9:Linux 內核API
看到這里,我們可以想到,issue幫助文件是屬于第5個章節的配置文件格式的手冊,然后,我們可以查看之前獲取到的信息來用man命令查看issue的信息。
打開issue的相關文檔,我們可以看到關于issue文檔里面關于那些顯示參數的信息根本就沒有
但是我們可以看到上面有一個SEE ALSO,參考motd(5), agetty(8), mingetty(8)這三個文檔
通過查看這3個文檔,我們發現在mingetty(8)這個文檔里面可以看到一些相關的信息
現在,我們參考幫助文檔來,修改一下/etc/issue文檔里面的參數信息看看效果
原有的參數上面,我們又增加\l \n \t三個參數
修改完,然后退出系統重新登陸,我們可以發現,登陸信息里面多了第三行的信息,至此,查找幫助信息已經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
最后補充一下
獲取幫助:
查看命令類型: # type 命令名
內置命令: # help 命令名
外部命令: # 命令 –help 有使用手冊
命令歷史相關的環境變量的修改方法
HISTSIZE:歷史命令中可以保存的個數
HISTFILE: 歷史命令保存的文件
HISTFILESIZE:歷史文件中可以保存的命令個數
HISTCONTROL:控制命令歷史的生成機制
ignoredups:忽略記錄重復的命令,連續的相同命令
ignorespace:以空格開頭的命令不會被記錄
ignoreboth:同時具有上面兩種特性
這些信息的相關資料,我們可以在bash幫助文檔里面通過查找關鍵字信息查看
環境變量,分為個人環境變量和全局環境變量
個人環境變量:只影響當前系統個人用戶的配置文件
全局環境變量:影響當前系統所有用戶的配置文件
1.修改HISTSIZE的默認值
首先我們查看HISTSIZE的默認值,這個值的作用是限制內存和配置文件中可以保存命令歷史記錄的最大值,默認是1000。bash幫助文檔里面顯示寫500,是因為該文檔還沒有更新過來。
修改個人環境變量
修改完畢以后,退出當前賬號再重新登陸看看HISTSIZE的值有沒有發生變化
可以看到HISTSIZE的值已經發生了變化
接下來,我們測試一下,配置全局環境變量
把全局變量的HISTSIZE=1000修改成15
修改完保存退出再重新登陸看看
我們發現,這里的值,還是原來設置個人配置的500的值,說明,個人環境配置的優先級是比全局變量的優先級要高,如果我們要全局配置的設置生效的話,那么刪掉個人配置里面的HISTSIZE=500,然后退出重新登陸看看效果。這里再補充一下,修改完配置必須要退出重新登陸,否則設置不會生效。
可以發現,全局配置的設置已經生效,HISTSIZE修改完成。
2.修改HISTFILE
修改HISTFILE的作用是修改默認保存歷史記錄的文件,默認為~/.bash_history
修改完以后保存退出,然后重新登陸系統看看,可以看見默認的HISTFILE已經改變
然后查看一下家目錄下面的這個文件,發現里面有曾經輸入過的命令歷史,表示修改這個變量成功
經過實驗,該配置文件也可以在全局變量環境中修改,用來作用所有用戶。
3.修改HISTFILESIZE,這個是設置$HISTFILE文件可以保存歷史記錄的數量,但是并不限制內存的保存歷史記錄的數量,使用方法也是修改個人或者全局配置文件。
4.修改HISTTIMEFORMAT,此數值可以使歷史記錄數據顯示時間等參數,默認是空
在全局配置文件或者個人配置文件中配置
重新登陸系統查看
可以發現history記錄多了時間和日期,
我們再查看一下記錄命令歷史的文件,可以看見里面有一堆奇怪的數字,這個是從UNIX元年開始計算的秒數
5.修改HISTIGNORE屬性,此屬性是控制命令歷史的記錄方式
默認是ignoredups
其他選項還有以下
ignoredups:忽略重復的命令;連續且相同方為“重復”
ignorespace:忽略所有以空白開頭的命令
ignoreboth:ignoredups加ignorespace
erasedups:刪除重復命令
增加環境變量參數,以ignorespace為例子,其他都是這個方法
修完完保存退出重新登陸查看,發現變量已經改變
測試一下,輸入“空格+ll”查看當前目錄,再輸入history查看當前命令歷史,發現沒有ll,
修改參數成功,其他選項命令也是如此修改,功能效果就不再詳述。
FHS:Filesystem Hierarchy Standard(文件系統與目錄結構)
必須目錄
/bin 所有用戶的二進制程序文件、基本命令目錄
/boot 引導文件,內核文件存放目錄
/sbin 管理員的二進制程序文件、管理類基本命令目錄
/dev 硬件設備和邏輯硬件設備
塊設備block隨機訪問,有緩存,
邏輯設備character順序訪問,沒有緩存
/dev/null /dev/zero空設備
/etc 配置文件目錄
/lib 程序依賴的庫目錄
/media 移動設備的掛載點
/mnt 手工設備的掛載點
/opt 第三方程序安裝目錄(現在第三方軟件很少放在這個目錄了)
/srv 各種服務可能用到的數據
/tmp 臨時目錄,權限比較寬松
/usr 第二層分層目錄,centos7的/bin目錄和centos6的/usr/bin是同一個目錄
centos7的/sbin目錄和centos6的/usr/sbin是同一個目錄
/var 可變數據目錄,如日志文件、郵件等。
特殊目錄
/home普通用戶的家目錄
/root root用戶的家目錄
/lib64 64位系統的程序依賴的庫目錄
其他目錄
/run centos7 移動設備的掛載點
/proc 內存數據,進程和內核信息目錄
/sys 硬件設備,硬件信息掛載光盤
/misc centos6才有,自動掛載光盤的目錄
習題
今天17:30自動關機
#shutdown -h 17:30
只顯示某目錄下面的隱藏文件
#ls -ldA .*
只顯示某目錄下面的目錄列表
#ls -ld */
原創文章,作者:~微風~,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www58058.com/28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