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內容
網絡概念
OSI模型
網絡設備
TCP/IP
IP 地址
配置網絡
實現網絡組
測試網絡
網絡工具
網絡應用程序
Web 瀏覽器(Chrome 、IE 、Firefox 等)
即時消息(QQ 、微信、釘釘(企業級通訊軟件)等)
電子郵件(Outlook 、foxmail 等)
協作(視頻會議、VNC 、Netmeeting 、WebEx 等)
web 網絡服務(apache,nginx,IIS)
文件網絡服務(ftp,nfs,samba)
數據庫服務( MySQL,MariaDB, MongoDB)
中間件服務(Tomcat ,JBoss)
安全服務( Netfilter)
用戶應用程序對網絡的影響
批處理應用程序
FTP 、TFTP 、庫存更新
無需直接人工交互
帶寬很重要,但并非關鍵性因素
交互式應用程序
庫存查詢、數據庫更新。
人機交互。
因為用戶需等待響應,所以響應時間很重要,但并非關鍵性因素,除非要等待很長時間。
實時應用程序
VoIP 、視頻
人與人的交互
端到端的延時至關重要
網絡的一些特征
速度、成本、安全性、可用性、可擴展性、可靠性、拓撲
了解主機到主機的通信
舊模型
? 專有產品
? 由一個廠商控制應用程序和嵌入的軟件
基于標準的模型
? 多廠商軟件
? 分層方法
為什么要使用分層網絡模型
降低復雜性、標準化接口、簡化模塊化設計、確保技術的互操作性、加快發展速度、簡化教學
osi模型的七層結構
物理層(physical)
數據連接層(data link)
網絡層(network)
傳輸層(transport)
會話層(session)
表示層(presentation)
應用層(application)
對等通信
網線的構造
hub集線器
Hub :多端口中繼器
Hub 并不記憶該信息包是由哪個MAC 地址發出,哪個MAC 地址在Hub 的哪個端口
Hub 的特點:
共享帶寬
半雙工
集線器
以太網橋
交換式以太網的優勢
? 擴展了網絡帶寬
? 分割了網絡沖突域,使網絡沖突被限制在最小的范圍內
? 交換機作為更加智能的交換設備,能夠提供更多用戶所要求的功能:優先級、虛擬網、遠程檢測……
以太網橋的工作原理
以太網橋監聽數據幀中源MAC 地址,學習MAC ,建立MAC表 表
對于未知MAC 地址,網橋將轉發到除接收該幀的端口之外的所有端口
當網橋接到一個數據幀時,如果該幀的目的位于接收端口所在網段上,它就過濾掉該數據幀;如果目的MAC 地址在位于另外一個端口,網橋就將該幀轉發到該端口
當網橋接到廣播幀時候,它立即轉發到除接收端口之外的所有其他端口
Hub和交換機比較
集線器屬于OSI 的第一層物理層設備,而網橋屬于OSI 的第二層數據鏈路層設備
從工作方式來看,集線器是一種廣播模式,所有端口在一個沖突域里面。網橋的可以通過端口隔離沖突
Hub 是所有共享總線和共享帶寬。網橋每個端口占一個帶寬
路由器
什么是路由:
把一個數據包從一個設備發送到不同網絡里的另一個設備上去。這些工作依靠路由器來完成。 路由器只 關心網絡的狀態和決定網絡中的最佳路徑 。路由的實現依靠路由器中的路由表來
為了實現路由, 路由器需要做下列事情:
分隔廣播域
選擇路由表中到達目標最好的路徑
維護和檢查路由信息
連接廣域網
VLAN
分層的網絡架構
TCP/IP協議棧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Internet Protocol
傳輸控制協議/ 因特網互聯協議
TCP/IP 是一個Protocol Stack ,包括TCP、IP、UDP、ICMP 、RIP、TELNET、FTP 、SMTP 、ARP 等許多協議
最早發源于美國國防部(縮寫為DoD )的因特網的前身ARPA網項目,1983年1月1日,TCP/IP 取代了舊的網絡控制協議NCP,成為今天的互聯網和局域網的基石和標準。由互聯網工程任務組負責維護。
共定義了四層
和ISO 參考模型的分層有對應關系
TCP的特性
工作在傳輸層面向連接協議
雙工模式操作
錯誤檢查
數據包序列
確認機制
數據恢復特性
TCP包頭:
建立連接三次握手
UDP的特性
工作在傳輸層
提供不可靠的網絡訪問
非面向連接協議
有限的錯誤檢查
傳輸性能高
無數據恢復特性
UDP包頭
ARP表
Internet協議特征
運行于 OSI 網絡層
面向無連接的協議
獨立處理數據包
分層編址
盡力而為傳輸
無數據恢復功能
TP PDU報頭
協議域
原創文章,作者:舊城以西,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www58058.com/43914
文章對網絡基礎知識點進行了全面的總結,并且總結的很詳細,介意對圖片盡心一些文章的說明,這會讓你的文章更具有可讀性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