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管理
一、 OSI七層模型
OSI七層模型結構如下
OSI七層模式基本只是用于我們學習時候使用,因為其將每層協議定義的太規范,導致缺乏靈活性,所以現實中仍然以tcp/ip四層模型為主,OSI七層模型從下至上依次為:
1、 物理層( physical layer)
物理層是通過網絡介質(如網線)等進行通信,而網絡介質能傳輸Bit(0|1)信號。因此物理的作用是:1、在Bit和數據幀中提供編碼轉換;2、通過網絡介質傳輸Bit信號;
2、數據鏈路層( data-link layer)
數據鏈路層又分為兩個子層:一、鏈路層,二、數據層
3、網絡層(network layer)
網絡層為建立網絡連接和為上層提供服務,IP就是這層定義的
4、傳輸層(transport layer)
這層定義了發送端和接收端的鏈接技術(TCP,UDP技術),確保資料數據包準確無誤的傳達到目的端
5、會話層(session layer)
主要定義了兩個地址之間的連接信道的連接與中斷。
6、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
主要定義了網絡服務(程序)之間的數據格式轉換,包括數據的加密也是在這個層次處理
7、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
應用層本身不屬于應用層所有,而是在定義應用程序如何進入該層的應用接口,以將數據接收或發送給應用程序,并最終展示給用戶。
二、TCP/IP四層協議
為了編寫程序我們,講OSI七層模型簡化為TCP/IP四層模型。他和OSI七層模型實現的功能一下,只是定義的界限模糊,更加靈活,便于我們使用。它于OSI七層模型之間的關系如下
三、三種通信方式
三種通信方式為:1、單播,2、組播,3、廣播
1.單播:點對點之間通信,信息的接收和傳遞只在兩個網絡節點之間進行。
2.多播:“多播”也可以稱為“組播”,在網絡技術的應用并不是很多,網上視頻會議、網上視頻點播特別適合采用多播方式。因為如果采用單播方式,逐個節點傳輸,有多少個目標節點,就會有多少次傳送過程,這種方式顯然效率極低,是不可取的;如果采用不區分目標、全部發送的廣播方式,雖然一次可以傳送完數據,但是顯然達不到區分特定數據接收對象的目的。采用多播方式,既可以實現一次傳送所有目標節點的數據,也可以達到只對特定對象傳送數據的目的。
3.廣播:是指在IP子網內廣播數據包,所有在子網內部的主機都將收到這些數據包。廣播意味著網絡向子網每一個主機都投遞一份數據包,不論這些主機是否樂于接收該數據包。所以廣播的使用范圍非常小,只在本地子網內有效,通過路由器和網絡設備控制廣播傳輸
四、tcp 三次握手
第一次:當Host A準備和Host B連接時,A主機就會隨機采用一個大于1024的端口作為程序溝通的接口。然后發送一個帶有SYN=1的報文,并且記下這個報文的seq(sequence number)=100.
第二次:當Host B收到A主機發來的報文,開始制作一個SYN=1,ACK=1的數據包,并且回復一個確認碼ack=101,和seq=200的報文
第三次:Host A 在回送一個確認數據報文,ACK=1,ack=201
.
原創文章,作者:fighter,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www58058.com/44129
圖片有問題,需要重新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