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絡
計算機網絡,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臺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絡操作系統,網絡管理軟件及網絡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1、網絡通信設備
網絡通信設備種類繁多,且日新月異,網絡通信設備通常由網絡線纜、網卡、集線器、中繼器、網橋、交換機、路由器等組成。
網橋(Bridge)
如圖所示,網橋將兩個相似的網絡連接起來,并對網絡數據的流通進行管理。它工作于數據鏈路層,不但能擴展網絡的距離或范圍,而且可提高網絡的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網絡1 和網絡2 通過網橋連接后,網橋接收網絡1 發送的數據包,檢查數據包中的地址,如果地址屬于網絡1 ,它就將其放棄,相反,如果是網絡2 的地址,它就繼續發送給網絡2.這樣可利用網橋隔離信息,將同一個網絡號劃分成多個網段(屬于同一個網絡號),隔離出安全網段,防止其他網段內的用戶非法訪問。由于網絡的分段,各網段相對獨立(屬于同一個網絡號),一個網段的故障不會影響到另一個網段的運行。
集線器( Hub )
集線器的主要功能是對接收到的信號進行再生整形放大,以擴大網絡的傳輸距離,同時把所有節點集中在以它為中心的節點上。它工作于物理層。集線器與網卡、網線等傳輸介質一樣,屬于局域網中的基礎設備,采用CSMA/CD(即帶沖突檢測的載波監聽多路訪問技術)介質訪問控制機制。集線器每個接口簡單的收發比特,收到1就轉發1,收到0就轉發0,不進行碰撞檢測。集線器(hub)屬于純硬件網絡底層設備,基本上不具有類似于交換機的"智能記憶"能力和"學習"能力。它也不具備交換機所具有的MAC地址表,所以它發送數據時都是沒有針對性的,而是采用廣播方式發送。也就是說當它要向某節點發送數據時,不是直接把數據發送到目的節點,而是把數據包發送到與集線器相連的所有節點.
二層交換機
二層交換機工作于OSI模型的第2層(數據鏈路層),故而稱為二層交換機。二層交換機可以識別數據包中的MAC地址信息,根據MAC地址進行轉發,并將這些MAC地址與對應的端口記錄在自己內部的一個地址表中?;玖鞒倘缦拢?/h5>
(1) 二層交換機收到以太網幀,將其源MAC與接收端口的對應關系寫入MAC表,作為以后的二層轉發依據。如果MAC表中已有相同表項,那么就刷新該表項的老化時間。MAC表表項采取一定的老化更新機制,老化時間內未得到刷新的表項將被刪除掉;
?。?) 根據以太網幀的目的MAC去查找MAC表,如果沒有找到匹配表項,那么向所有端口轉發(接收端口除外);如果目的MAC是廣播地址,那么向所有端口轉發(接收端口除外);如果能夠找到匹配表項,則向表項所示的對應端口轉發,但是如果表項所示端口與收到以太網幀的端口相同,則丟棄該幀。
三層交換機
三層交換(也稱多層交換技術,或IP交換技術)是相對于傳統交換概念而提出的。眾所周知,傳統的交換技術是在OSI網絡標準模型中的第二層——數據鏈路層進行操作的,而三層交換技術是在網絡模型中的第三層(網絡層)實現了數據包的高速轉發。簡單地說,三層交換技術就是:二層交換技術+三層轉發技術。三層交換機就是具有部分路由器功能的交換機,三層交換機的最重要目的是加快大型局域網內部的數據交換,所具有的路由功能也是為這目的服務的,能夠做到一次路由,多次轉發。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典型的做法是:處于同一個局域網中的各個子網的互聯以及局域網中VLAN間的路由,用三層交換機來代替路由器,而只有局域網與公網互聯之間要實現跨地域的網絡訪問時,才通過專業路由器。如圖所示:
路由器(Router)
路由發生在第三層,即網絡層。路由器又稱網關設備(Gateway)是用于連接多個邏輯上分開的網絡,所謂邏輯網絡是代表一個單獨的網絡或者一個子網。當數據從一個子網傳輸到另一個子網時,可通過路由器的路由功能來完成。因此,路由器具有判斷網絡地址和選擇IP路徑的功能,它能在多網絡互聯環境中,建立靈活的連接,可用完全不同的數據分組和介質訪問方法連接各種子網,路由器只接受源站或其他路由器的信息,屬網絡層的一種互聯設備。
2、網絡通信協議
TCP/IP協議(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
中譯名為傳輸控制協議/因特網互聯協議,又名網絡通訊協議,是Internet最基本的協議、Internet國際互聯網絡的基礎,由網絡層的IP協議和傳輸層的TCP協議組成。TCP/IP 定義了電子設備如何連入因特網,以及數據如何在它們之間傳輸的標準。協議采用了4層的層級結構,每一層都呼叫它的下一層所提供的協議來完成自己的需求。通俗而言:TCP負責發現傳輸的問題,一有問題就發出信號,要求重新傳輸,直到所有數據安全正確地傳輸到目的地。而IP是給因特網的每一臺聯網設備規定一個地址。
OSI參考模型
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 簡稱OSI)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和國際電報電話咨詢委員會(CCITT)聯合制定的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為開放式互連信息系統提供了一種功能結構的框架。它從低到高分別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
(1)、物理層:提供為建立、維護和拆除物理鏈路所需要的機械的、電氣的、功能的和規程的特性;有關的物理鏈路上傳輸非結構的位流以及故障檢測指示。
(2)、數據鏈路層:在網絡層實體間提供數據發送和接收的功能和過程;提供數據鏈路的流控。
(3)、網絡層:控制分組傳送系統的操作、路由選擇、擁護控制、網絡互連等功能,它的作用是將具體的物理傳送對高層透明。
(4)、傳輸層:提供建立、維護和拆除傳送連接的功能;選擇網絡層提供最合適的服務;在系統之間提供可靠的透明的數據傳送,提供端到端的錯誤恢復和流量控制。
(5)、會話層:提供兩進程之間建立、維護和結束會話連接的功能;提供交互會話的管理功能,如三種數據流方向的控制,即一路交互、兩路交替和兩路同時會話模式 。
(6)、表示層:代表應用進程協商數據表示;完成數據轉換、格式化和文本壓縮。
(7)、應用層:提供OSI用戶服務,例如事務處理程序、文件傳送協議和網絡管理等。
TCP/IP四層參考模型
(1)應用層:應用層對應于OSI參考模型的高層,為用戶提供所需要的各種服務。
(2)傳輸層:對應于OSI參考模型的傳輸層,為應用層實體提供端到端的通信功能,保證了數據包的順序傳送及數據的完整性。該層定義了兩個主要的協議:傳輸控制協議(TCP)和用戶數據報協議(UDP)。
(3)網際互聯層:對應于OSI參考模型的網絡層,主要解決主機到主機的通信問題。它所包含的協議設計數據包在整個網絡上的邏輯傳輸。注重重新賦予主機一個IP地址來完成對主機的尋址,它還負責數據包在多種網絡中的路由。該層有三個主要協議:網際協議(IP)、互聯網組管理協議(IGMP)和互聯網控制報文協議(ICMP)。
(4)網絡接入層(即主機-網絡層)與OSI參考模型中的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相對應。它負責監視數據在主機和網絡之間的交換。事實上,TCP/IP本身并未定義該層的協議,而由參與互連的各網絡使用自己的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協議,然后與TCP/IP的網絡接入層進行連接。地址解析協議(ARP)工作在此層,即OSI參考模型的數據鏈路層。
TCP/IP和OSI模型對應關系圖:
IP地址(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
IP地址是指互聯網協議地址,是IP Address的縮寫。IP地址是IP協議提供的一種統一的地址格式,它為互聯網上的每一個網絡和每一臺主機分配一個邏輯地址,以此來屏蔽物理地址的差異。
IP地址類型
(1)、公有地址:(Public address)由Inter NIC(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因特網信息中心)負責。這些IP地址分配給注冊并向Inter NIC提出申請的組織機構。通過它直接訪問因特網。
(2)、私有地址:(Private address)屬于非注冊地址,專門為組織機構內部使用。
IP地址分類
最初設計互聯網絡時,為了便于尋址以及層次化構造網絡,每個IP地址包括兩個標識碼(ID),即網絡ID和主機ID。同一個物理網絡上的所有主機都使用同一個網絡ID,網絡上的一個主機(包括網絡上工作站,服務器和路由器等)有一個主機ID與其對應。IP地址根據網絡ID的不同分為5種類型,A類地址、B類地址、C類地址、D類地址和E類地址。
(1)、A類IP地址
一個A類IP地址是指, 在IP地址的四段號碼中,第一段號碼為網絡號碼,剩下的三段號碼為本地計算機的號碼。地址范圍1.0.0.0到127.255.255.255,內部私有地址10.0.0.0–10.255.255.255,最后一個是廣播地址。子網掩碼為255.0.0.0,每個網絡支持的最大主機數為256的3次方-2=16777214臺。
(2)、B類IP地址
一個B類IP地址是指,在IP地址的四段號碼中,前兩段號碼為網絡號碼,剩下的兩段號碼為本地計算機的號碼。地址地址范圍128.0.0.0-191.255.255.255,內部私有地址172.16.0.0–172.31.255.255,最后一個是廣播地址。子網掩碼為255.255.0.0,每個網絡支持的最大主機數為256的2次方-2=65534臺。
(3)、C類IP地址
一個C類IP地址是指,在IP地址的四段號碼中,前三段號碼為網絡號碼,剩下的一段號碼為本地計算機的號碼。地址范圍192.0.0.0-223.255.255.255,內部私有地址192.168.0.0–192.168.255.255。子網掩碼為255.255.255.0,每個網絡支持的最大主機數為256-2=254臺。
(4)、D類IP地址
D類IP地址在歷史上被叫做多播地址(multicast address),即組播地址。在以太網中,多播地址命名了一組應該在這個網絡中應用接收到一個分組的站點。多播地址的最高位必須是“1110”,范圍從224.0.0.0到239.255.255.255。
(5)、E類IP地址
以"llll0"開始,為將來使用保留。
常用的A、B、C3類地址明細:
原創文章,作者:641348038@qq.com,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www58058.com/63697
能加一些自己的理解會更好~繼續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