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軟件包的安裝:
yum install bind
yum install bind-utils(DNS的查詢工具,dig nslookup host)
事先我已經安裝好了。
主從DNS的網絡拓撲圖:
主從DNS配置:
主從DNS服務器的同步可以有:完全區域同步(AXFR)和增量區域同步(IXFR),配置過程中要注意,增量備份時,需要調整區域文件中的SOA記錄的序列號,從DNS服務器的區域文件不需要自己寫,從主DNS服務器中同步過來,我們的配置中要allow-transfer中要配置好,區域信息不應該給其他人用查詢就知道,下面我就可以配置:
DNS的配置文件:/etc/named.conf
區域的配置文件:/etc/named.rfc1912.zones
區域的文件:/var/named/*
好了,我們先配置好主DNS的配置文件:
把該注釋的都注釋好!最重要的是options括號里的directory 參數,這是存放區域文件的目錄。
然后,我們配置好區域的配置文件:
這些才要我們配置的,前面的配置信息都已經配置好了,參數allow-transfer { 可以傳輸區域的地址; };
最后主DNS寫好區域文件,主區域文件:
反向區域文件:
好了主DNS都配置好了,我們需要關閉iptables的規則,然后啟動服務:
我們開始配置從DNS服務器,這里說一下,我們向主DNS同步區域文件不能放在/var/named目錄下,由于我們的/var/named這個目錄的屬主和屬組是root named,我們的dns服務監聽在53端口上,小于1024的端口服務需要root用戶啟動的,但是,root啟動dns服務后,會切換給named用戶管理運行,named用戶在/var/named的目錄下沒有寫權限,所以,它同步過來的區域文件無法寫到這個目錄下,但是,我們有專門的目錄保存這些同步過來的區域文件,/var/named/slaves這個目錄named用戶有寫權限,可以把同步文件同步到這里來。
(主從DNS同步區域文件是基于TCP的,而我們查詢DNS是基于UDP的)
從DNS的配置文件就如上面一樣,我就不放出來了,我們配置的是區域配置文件:
這時,我們繼續關閉iptables的規則,和啟動dns服務。
好了,我們看一下主DNS的日志文件:
這里顯示已經正反向的區域文件都已經同步了,我到從DNS服務器去看看:
這時,我要用dns的測試工具來進行測試:
先進行主DNS正向區域測試:
反向區域測試:
這時,我們切換到從服務器來測試正向區域:
反向區域測試:
也是ok的,主從DNS區域同步成功完成!
下面我再試一下,增量區域傳送,在主DNS的區域文件修改一下序列號和增加一個記錄:
然后,我再reload一下,再看看日志:
發現增量區域傳送也可以了,我們再從DNS上驗證一下:
結果顯示,可以的!
下面的實驗都用這個網絡拓撲圖實現的:
好了,我們進行子域授權,父域的DNS是(172.16.100.1),這里只說正向區域授權,就是在父域的區域文件中給一個子域的NS記錄和A記錄:(子域是ops.bwei.com.)
好了,我們開始配置子域的DNS:
然后,在/var/named目錄下生成ops.bwei.com.zone的區域文件:
我們到父域那里測試一下:
好了,這時,我們的子域是不能解析父域的域里的主機的,這時我們做一個基于域的轉發,是父域的域名都轉發到它那里去解析,下面我們配置子域的DNS:
配置好了,重啟一下服務,再測試一下:
DNS中的視圖:
這時基于中國有兩個大網絡,一個是電信,一個是聯通的,當我們是電信網絡時,訪問網頁時,DNS解析的地址是電信地址,我們訪問速度會快好多,所以,DNS的視圖作用就是,使不同大網絡的地址來訪問,這時解析的是它自己大網絡內的地址。
我們開始配置view的DNS:
view格式:
view viewname {
};
/var/named/*.int:
/var/named/*.ont
好了,我們開始測試:
172.16.100.1下測試:
在192.168.1.99下測試:
好了,實驗完畢!
原創文章,作者:13-廣州-楊過,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www58058.com/7173
字里行間可以明顯體會到作者非常認真辛苦~文章內容少量思維跨度略大,可以稍作留意
@stanley:好的 以后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