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創建一個10G分區,并格式為ext4文件系統;
(1) 要求其block大小為2048, 預留空間百分比為2, 卷標為MYDATA, 默認掛載屬性包含acl;
(2) 掛載至/data/mydata目錄,要求掛載時禁止程序自動運行,且不更新文件的訪問時間戳;
[root@CentOS6 /]# mount -o acl,noexec,noatime /dev/sda5
/data/mydata/
2、創建一個大小為1G的swap分區,并創建好文件系統,并啟用之;
[root@CentOS6 data]#
mkswap /dev/sda6
3、寫一個腳本
(1)、獲取并列出當前系統上的所有磁盤設備;
(2)、顯示每個磁盤設備上每個分區相關的空間使用信息;
4、總結RAID的各個級別及其組合方式和性能的不同;
5、創建一個大小為10G的RAID1,要求有一個空閑盤,而且CHUNK大小為128k;
]# mdadm -C /dev/md128 -l 1 -n 2 -x 1 -c 128 /dev/sda{7,8,9}
]# mdadm –D
6、創建一個大小為4G的RAID5設備,chunk大小為256k,格式化ext4文件系統,要求可開機自動掛載至/backup目錄,而且不更新訪問時間戳,且支持acl功能;
1、先分3個4G分區
2、創建
]# mdadm –C /dev/md256 –l 5 –n 3 –c 256 /dev/sda{6,7,8}
3、格式化
]# mke2fs -t ext4 /dev/md256
7、寫一個腳本
(1) 接受一個以上文件路徑作為參數;L
(2) 顯示每個文件擁有的行數;
(3) 總結說明本次共為幾個文件統計了其行數;
8、寫一個腳本
(1) 傳遞兩個以上字符串當作用戶名;
(2) 創建這些用戶;且密碼同用戶名;
(3) 總結說明共創建了幾個用戶;
9、寫一個腳本,新建20個用戶,visitor1-visitor20;計算他們的ID之和;
10、寫一腳本,分別統計/etc/rc.d/rc.sysinit、/etc/rc.d/init.d/functions和/etc/fstab文件中以#號開頭的行數之和,以及總的空白行數;
11、寫一個腳本,顯示當前系統上所有默認shell為bash的用戶的用戶名、UID以及此類所有用戶的UID之和;
12、寫一個腳本,顯示當前系統上所有,擁有附加組的用戶的用戶名;并說明共有多少個此類用戶;
13、創建一個由至少兩個物理卷組成的大小為20G的卷組;要求,PE大小為8M;而在卷組中創建一個大小為5G的邏輯卷mylv1,格式化為ext4文件系統,開機自動掛載至/users目錄,支持acl;
14、新建用戶magedu;其家目錄為/users/magedu,而后su切換至此用戶,復制多個文件至家目錄;
15、擴展mylv1至9G,確保擴展完成后原有數據完全可用
16、縮減mylv1至7G,確保縮減完成后原有數據完全可用;
17、對mylv1創建快照,并通過備份數據;要求保留原有的屬主屬組等信息;
~]# lvcreate –L 2G –s –n mylv1 /dev/vgtest/myl1v1
~]# mkdir /users/snop
~]# mount /dev/vgtest/mylv1 /users/snop
原創文章,作者:ning407631632,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www58058.com/72595
實驗步驟還是比較認證的,能注意下排版會更好~繼續加油~
Hi Jaybee and welcome to the blog.Sorry for the delay in getting your first post moderated.Do you think that &#;a208ab2ndoned” in 27a as well as being the definition could also serve as an indication that the tube station is no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