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參考模型與TCP/IP參考模型的比較
OSI參考模型
OSI參考模型是ISO的建議,它是為了使各層上的協議國際標準化而發展起來的。OSI參考模型全稱是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這一參考模型共分為七層: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
物理層:關注在一條通信信道上傳輸原始比特。1,0的表示 比特維持時間 是否雙 向同時傳輸 連接建立 撤銷 連接器多少引腳及其用途 物理傳輸介質。
數據鏈路層:將一個原始的傳輸設施轉變成一條沒有漏檢傳輸錯誤的線路。相鄰節點間。 數據幀 流量控制 信道共享。
網絡層:控制子網的運行 ,如何將數據包從源端路由到接收方。路由 擁塞控制 異構網 絡互聯。
傳輸層:真正的端到端的層,進程與進程之間傳輸 識別進程。
會話層:對話控制(記錄該由誰來發送數據);令牌管理 (禁止雙方同時執行同一關鍵 操作);同步功能(設置斷點,崩潰恢復)。
表示層:傳遞消息的語法和語義 (不同內部數據表示法 編碼方法 壓縮 加密)。
應用層:應用層為操作系統或網絡應用程序提供訪問網絡服務的接口。用戶通常使用的各 種各樣的協議(Telnet、FTP、HTTP、SNMP等)。
TCP/IP參考模型
TCP/IP參考模型是首先由ARPANET所使用的網絡體系結構。這個體系結構在它的兩個主要協議出現以后被稱為TCP/IP參考模型(TCP/IP Reference Model)。這一網絡協議共分為四層:網絡訪問層、互聯網層、傳輸層和應用層。
網絡訪問層:在TCP/IP參考模型中并沒有詳細描述,只是指出主機必須使用某種協議與網絡相連。
互聯網層:是整個體系結構的關鍵部分,其功能是使主機可以把分組發往任何網絡,并使分組獨立地傳向目標。這些分組可能經由不同的網絡,到達的順序和發送的順序也可能不同。高層如果需要順序收發,那么就必須自行處理對分組的排序?;ヂ摼W層使用因特網協議(IP,Internet Protocol)。TCP/IP參考模型的互聯網層和OSI參考模型的網絡層在功能上非常相似。
傳輸層:使源端和目的端機器上的對等實體可以進行會話。在這一層定義了兩個端到端的協議:傳輸控制協議(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用戶數據報協議(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TCP是面向連接的協議,它提供可靠的報文傳輸和對上層應用的連接服務。為此,除了基本的數據傳輸外,它還有可靠性保證、流量控制、多路復用、優先權和安全性控制等功能。UDP是面向無連接的不可靠傳輸的協議,主要用于不需要TCP的排序和流量控制等功能的應用程序。
應用層:包含所有的高層協議,包括:虛擬終端協議(TELNET,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文件傳輸協議(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電子郵件傳輸協議(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域名服務(DNS,Domain Name Service)、網上新聞傳輸協議(NNTP,Net News Transfer Protocol)和超文本傳送協議(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等。TELNET允許一臺機器上的用戶登錄到遠程機器上,并進行工作;FTP提供有效地將文件從一臺機器上移到另一臺機器上的方法;SMTP用于電子郵件的收發;DNS用于把主機名映射到網絡地址;NNTP用于新聞的發布、檢索和獲??;HTTP用于在WWW上獲取主頁。
OSI參考模型與TCP/IP參考模型的比較
OSI參考模型與TCP/IP參考模型都采用了層次結構,但OSI采用的七層模型,而TCP/IP是四層結構。
TCP/IP參考模型的網絡接口層實際上并沒有真正的定義,只是一些概念性的描述。而OSI參考模型不僅分了兩層,而且每一層的功能都很詳盡,甚至在數據鏈路層又分出一個介質訪問子層,專門解決局域網的共享介質問題。
TCP/IP的網絡互聯層相當于OSI參考模型網絡層中的無連接網絡服務。
OSI參考模型與TCP/IP參考模型的傳輸層功能基本相似,都是負責為用戶提供真正的端對端的通信服務,也對高層屏蔽了底層網絡的實現細節。所不同的是TCP/IP參考模型的傳輸層是建立在網絡互聯層基礎之上的,而網絡互聯層只提供無連接的網絡服務,所以面向連接的功能完全在TCP協議中實現,當然TCP/IP的傳輸層還提供無連接的服務,如UDP;相反OSI參考模型的傳輸層是建立在網絡層基礎之上的,網絡層既提供面向連接的服務,又提供無連接的服務,但傳輸層只提供面向連接的服務。
在TCP/IP參考模型中,沒有會話層和表示層,事實證明,這兩層的功能可以完全包容在應用層中。
OSI參考模型的抽象能力高,適合與描述各種網絡;而TCP/IP是先有了協議,才制定TCP/IP模型的。
OSI參考模型的概念劃分清晰,但過于復雜;而TCP/IP參考模型在服務、接口和協議的區別上不清楚,功能描述和實現細節混在一起。
TCP/IP參考模型的網絡接口層并不是真正的一層;OSI參考模型的缺點是層次過多,劃分意義不大但增加了復雜性。
OSI參考模型雖然被看好,由于沒把握好時機,技術不成熟,實現困難;相反,TCP/IP參考模型雖然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但還是比較成功的。
OSI參考模型與TCP/IP參考模型的比較
OSI參考模型
OSI參考模型是ISO的建議,它是為了使各層上的協議國際標準化而發展起來的。OSI參考模型全稱是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這一參考模型共分為七層: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
物理層:關注在一條通信信道上傳輸原始比特。1,0的表示 比特維持時間 是否雙 向同時傳輸 連接建立 撤銷 連接器多少引腳及其用途 物理傳輸介質。
數據鏈路層:將一個原始的傳輸設施轉變成一條沒有漏檢傳輸錯誤的線路。相鄰節點間。 數據幀 流量控制 信道共享。
網絡層:控制子網的運行 ,如何將數據包從源端路由到接收方。路由 擁塞控制 異構網 絡互聯。
傳輸層:真正的端到端的層,進程與進程之間傳輸 識別進程。
會話層:對話控制(記錄該由誰來發送數據);令牌管理 (禁止雙方同時執行同一關鍵 操作);同步功能(設置斷點,崩潰恢復)。
表示層:傳遞消息的語法和語義 (不同內部數據表示法 編碼方法 壓縮 加密)。
應用層:應用層為操作系統或網絡應用程序提供訪問網絡服務的接口。用戶通常使用的各 種各樣的協議(Telnet、FTP、HTTP、SNMP等)。
TCP/IP參考模型
TCP/IP參考模型是首先由ARPANET所使用的網絡體系結構。這個體系結構在它的兩個主要協議出現以后被稱為TCP/IP參考模型(TCP/IP Reference Model)。這一網絡協議共分為四層:網絡訪問層、互聯網層、傳輸層和應用層。
網絡訪問層:在TCP/IP參考模型中并沒有詳細描述,只是指出主機必須使用某種協議與網絡相連。
互聯網層:是整個體系結構的關鍵部分,其功能是使主機可以把分組發往任何網絡,并使分組獨立地傳向目標。這些分組可能經由不同的網絡,到達的順序和發送的順序也可能不同。高層如果需要順序收發,那么就必須自行處理對分組的排序?;ヂ摼W層使用因特網協議(IP,Internet Protocol)。TCP/IP參考模型的互聯網層和OSI參考模型的網絡層在功能上非常相似。
傳輸層:使源端和目的端機器上的對等實體可以進行會話。在這一層定義了兩個端到端的協議:傳輸控制協議(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用戶數據報協議(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TCP是面向連接的協議,它提供可靠的報文傳輸和對上層應用的連接服務。為此,除了基本的數據傳輸外,它還有可靠性保證、流量控制、多路復用、優先權和安全性控制等功能。UDP是面向無連接的不可靠傳輸的協議,主要用于不需要TCP的排序和流量控制等功能的應用程序。
應用層:包含所有的高層協議,包括:虛擬終端協議(TELNET,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文件傳輸協議(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電子郵件傳輸協議(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域名服務(DNS,Domain Name Service)、網上新聞傳輸協議(NNTP,Net News Transfer Protocol)和超文本傳送協議(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等。TELNET允許一臺機器上的用戶登錄到遠程機器上,并進行工作;FTP提供有效地將文件從一臺機器上移到另一臺機器上的方法;SMTP用于電子郵件的收發;DNS用于把主機名映射到網絡地址;NNTP用于新聞的發布、檢索和獲??;HTTP用于在WWW上獲取主頁。
OSI參考模型與TCP/IP參考模型的比較
OSI參考模型與TCP/IP參考模型都采用了層次結構,但OSI采用的七層模型,而TCP/IP是四層結構。
TCP/IP參考模型的網絡接口層實際上并沒有真正的定義,只是一些概念性的描述。而OSI參考模型不僅分了兩層,而且每一層的功能都很詳盡,甚至在數據鏈路層又分出一個介質訪問子層,專門解決局域網的共享介質問題。
TCP/IP的網絡互聯層相當于OSI參考模型網絡層中的無連接網絡服務。
OSI參考模型與TCP/IP參考模型的傳輸層功能基本相似,都是負責為用戶提供真正的端對端的通信服務,也對高層屏蔽了底層網絡的實現細節。所不同的是TCP/IP參考模型的傳輸層是建立在網絡互聯層基礎之上的,而網絡互聯層只提供無連接的網絡服務,所以面向連接的功能完全在TCP協議中實現,當然TCP/IP的傳輸層還提供無連接的服務,如UDP;相反OSI參考模型的傳輸層是建立在網絡層基礎之上的,網絡層既提供面向連接的服務,又提供無連接的服務,但傳輸層只提供面向連接的服務。
在TCP/IP參考模型中,沒有會話層和表示層,事實證明,這兩層的功能可以完全包容在應用層中。
OSI參考模型的抽象能力高,適合與描述各種網絡;而TCP/IP是先有了協議,才制定TCP/IP模型的。
OSI參考模型的概念劃分清晰,但過于復雜;而TCP/IP參考模型在服務、接口和協議的區別上不清楚,功能描述和實現細節混在一起。
TCP/IP參考模型的網絡接口層并不是真正的一層;OSI參考模型的缺點是層次過多,劃分意義不大但增加了復雜性。
OSI參考模型雖然被看好,由于沒把握好時機,技術不成熟,實現困難;相反,TCP/IP參考模型雖然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但還是比較成功的。
原創文章,作者:zer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www58058.com/74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