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os6
查看網卡
dmesg | grep -i eth
ethtool -i eth0
卸載網卡驅動
modprobe -r e1000
rmmod e1000
裝載網卡驅動
modprobe e1000
網絡配置,靜態指定
system-config-network-tui 字符界面式網絡配置
ip addr add IP地址 via 網關IP地址
動態分配
在/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下的ifcfg-*文件中加上BOOTPROTO=dhcp
service network restart 重啟網絡服務系統
配置網絡接口
ifconfig 接口名 查看單個接口
ifconfig -a 查看所有接口
ifconfig 接口名 【up | down】 開啟或禁用網絡接口
立即生效
啟用混雜模式: 【-】promisc
路由管理命令
查看 route -n
添加 route add
route add 【-net | -host 】 網絡ID|主機ID 【netmask Nm】 【gw 網關IP】 網卡接口
示例 :目標:192.168.1.3 網關:172.16.0.1
route add -host 192.168.1.3 gw 172.16.0.1 dev eth0
示例: 目標 :192.168.0.0/24 網關 172.16.0.1
route add -net 192.168.0.0 netmask 255.255.255.0 gw 172.16.0.1 dev eth0
route add -net 192.168.0.0/24 gw 172.16.0.1 dev eth0
默認路由
route add default gw 172.16.0.1
刪除路由
route del 【-net | -host 】目標ID
netstat 查看網絡結構信息
-r 顯示內核路由表
-n 數字格式
-t tcp協議相關
-u udp協議相關
-w raw socket 相關
-l 處于監聽狀態
-a 所有狀態
-e 擴展格式
-p 顯示相關進程及PID
常見組合 -tan -uan -tnl -unl
顯示接口統計數據
netstat -i 顯示接口處的數據量
netstat -I=eth0 顯示單個接口處的數據量
ifconfig -s eth0 顯示單個接口處的數據量
新命令
ip 命令:一個超級大命令,其下分為三類,及三類對象link,addr,route。然后又在其下各種針對其對象的子命令。
ip link
set eth0 up,down,ifup,ifdown
show 【dev eth0】 :指定接口
【up】: 只顯示處于激活狀態的接口
ip addr {add | del } 添加或刪除指定網卡的IP地址
ip addr add IP地址/網絡ID位數 dev eth0
label eth0:# 添加地址時指明網卡別名
scope {global | link | host } 指明作用域
global 全局可用 (默認)
link :僅鏈接可用
host: 僅主機可用
broadcast ADDRESS 指明廣播地址
ip addr show 同 ip addr
ip route 路由設置查看
ip route add 添加路由記錄
ip route add 目標網絡ID/網絡ID位數 via 網關ip dev eth0
ip route del 目標網絡ID 刪除指定路由記錄
ip route show | list 顯示所有的路由表
ip route flush 清空路由表
【dev eth0】清空指定接口的路由
【via 網關IP】清空指定傳遞位置的路由
ss 作用與netstat相似,比其更強大
-t :tcp協議相關
-u :udp協議相關
-w :裸套接字相關
-x :unix sock 相關
-l :listen狀態的連接
-a :所有
-n:數字格式
-p:相關的程序及PID
-e:擴展信息
-m:內存用量
-o:計時器信息
配置當前主機名
hostname 主機名 當前設置
文件/etc/sysconfig/network 中寫上 HOSTNAME=主機名 下次啟動生效
/etc/hosts 本地主機名數據庫和IP地址的映像
對小型獨立網絡有用
通常,在使用DNS前檢查
getent hosts 查看/etc/host 內容
/etc/resolv.conf 存儲著dns服務器的網絡位置
/etc/nsswitch.conf 存儲著 dns與hosts的優先級比較
正向解析 : FQDN > IP
dig -t A 全域名
host -t A FQDN
反向解析 : IP > FQDN
dig -x IP
host -t PTR IP
路由配置文件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route-IFACE
需要重新啟動網絡服務生效
(1) TARGET via GW 如:10.0.0.0/8 via 172.16.0.1
(2) 每三行定義一條路由
ADDRESS#=TARGET
NETMASK#=mask
GATEWAY=GW
臨時添加網絡別名
ifconfig eth0:0 192.168.1.100/24 up 添加網絡別名
ifconfig eth0:0 down 刪除網卡別名
ip addr add 172.17.0.135/16 dev eth0 label eth0:0 添加網絡別名
ip addr del 172.17.0.135/16 dev eth0 label eth0:0 刪除網絡別名
ip addr flush dev eth0 label eth0:0 清空eth0 中別名為 eth0:0的網卡別名
網絡別名配置文件 (必須關閉networkmanager服務)
創建ifcfg-ethX:xxx 的文件在其中寫入配置
必須是靜態網絡
DEVICE=eth0:0
IPADDR=10.10.10.10
NETMASK=255.0.0.0 或者 PREFIX=8
ONPARENT=yes
重啟網絡后生效
文件修改參考/usr/share/doc/initscripts-*/sysconfig.txt
bonding
通過bonding功能將多塊網卡綁定同一個IP地址對外提供服務,可以實現高可用或者負載均衡。需要配合交換機。
配置模式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bond0 創建該問鍵,并對該文件配置
DEVICE=bond0
BOOTPROTO=none
BONDING_OPTS=”miimon=100 mode=0″ miimon指每多少秒查詢一次 mode 模式
其他配置同網卡配置文件相同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
DEVICE=eth0
BOOTPROTO=none
MASTER=bond0
SLAVE=yes
USERCTL=no
查看bond0狀態: /proc/net/bonding/bond0
刪除bond0
ifconfig bond0 down
rmmod bonding
刪除bond0 的配置文件 并修改所屬他的網卡的配置文件
Centos7網卡名命名機制
systemd對網絡設備的命名方式
(a)如果firmware或BIOS為主板上集成的設備提供的索引信息可用,且可預測則根據此索引進行命名,例如eno1
(b)如果firmware或BIOS為PCI-E擴展槽所提供的索引信息可用,且可預測,則根據此索引進行命名,例如ens1
(c)如果硬件接口的物理位置信息可用,則根據此信息進行命名,例如enp2s0
(d)如果用戶顯示啟動,也可根據MAC地址進行命名,enx2387a1dc56
(e)上述均不可用時則使用傳統命名機制
采用傳統命名方式:
(1)編輯/etc/default/grub 配置文件
GRUB_CMDLINE_LINUX=”rhgb quiet net.ifnames=0″
(2)為grub2生成其配置文件
grub2-mkconfig -o /etc/grub2.cfg
(3)重啟系統
Centos7 主機名
配置文件/etc/hosename,默認沒有 此文件,通過dns反向解析獲取主機名,
設置主機名hostnamectl set-hostname centos7.magedu.com
刪除文件/etc/hostname 恢復默認主機名 localhost.localdomain
centos 7網絡配置工具
字符工具 nmtui
命令行工具 nmcli
nmcli命令 nmcli是修改配置文件達到的
分支一 connection 設置配置IP地址 修改完配置需要重新加載
add 添加
1.
1. ipv4 有關ipv4地址的一些相關配置
2. con-name 設置配置文件名
3. autoconnect 是否啟用dhcp
delete 刪除
up 激活
down 禁用
nmcli dev dis eth0 禁用網卡,防止被自動激活
modify 修改
show 查看
reload 重新讀取配置文件
nmcli dev status 顯示設備狀態
DNS設置,存放在/etc/resolv.conf文件中
PEERDNS=no 表示IP不手動配置,
啟用dhcp自動獲取
nmcli con mod “system eth0” ipv4.ignore-auto-dns yes
命令與配置文件的對應
nmcli實現bonding
網絡組network teaming
網絡組:是將多個網卡聚合在一起的方法,從而實現冗錯和提高吞吐量。類似read技術
網絡組不同于舊版中bonding技術,提供更好的性能和擴展性
網絡組由內核驅動和teamd守護進程實現
創建網絡組 team:網絡組類型
示例: nmcli con add type team con-name team0 ifname team0 config ‘{“runner”:{“name”:”loadbalance”}}’ 添加網絡組配置文件類型為loadbalance
其他跟網絡接口配置一樣,
nmcli con add con-name team0-eth0 type team-slave ifname eth0 master team0 給網絡組添加成員,并且創建配置文件。
另有成員命令相同
nmcli con up ifname(team0) 啟用網絡組 成員組也要啟用 名字為ifname
網絡組配置文件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team0
網絡組管理配置文件
刪除網絡組
nmcli con down team0
刪除網絡組的配置文件,
nmcli con reload
網橋實現方法
測試網絡工具
在命令行下測試網絡的連通情況
顯示主機名 hostname
測試網絡連通性 ping mtr
顯示正確的路由表 ip route
正確名稱服務器使用 nslookup host dig
跟蹤路由 traceroute tracepath
ftp,lftp:客戶端登錄ftp的工具
get 下載 mget 群體下載
ls 顯示文件列表
help 救援
!命令 自己主機的命令 (每個命令也有自己的選項)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Linux運維部落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www58058.com/86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