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述linux操作系統啟動流程
CentOS 啟動流程圖:
通電自檢 power on system test(POST)–> BIOS –>
主機加電以后會將各個部件運轉起來,然后通過COMS上的軟件程序BIOS(Basic Input Output System)檢測每個設備cpu、內存、硬盤進行故障檢查并進行硬件設備初始化。
Boot Loader –>加載MBR –>
根據BIOS設定的啟動順序啟動位于磁盤第一個扇區的程序Boot Laader。
加載內核 kernel –>rootfs –>switchroot –>
內核的加載是通過 Boot Loader 將讀取到 kernel文件并將其解壓至內存中,內存中的kernel通過在加載至內存的initrd文件模擬成的根目錄來加載硬盤上所需要的核心模塊、硬盤、驅動等。然后以只讀的方式掛載到真實的跟文件系統。
sbin/init –>讀取系統配置信息初始化系統
當根被掛在后將要會執行第一個程序init,?CentOS 5采用的是SysVinit方式?/etc/inittab?CentOS 6采用的Upstart方式/etc/inittab,?/etc/init/.conf?CentOS 7采用Systemd方式?/usr/lib/systemd/*
2、簡述grub啟動引導程序配置及命令行接口詳解
grub 的啟動流程大體可以分為以下步驟:
- stage1:實際在第一不執行的時候并沒有真正執行程序,而只是運行grub的最小安裝程序,將MDR之外的stage1_5階段載入并執行。
- stage1_5: 與stage2文件系統進行交互
- stage2:通過Boot Loader加載位于配置文件來引導啟動系統
grub的配置文件被存放在/boot/grub/grub.conf
- default:表示默認啟動菜單選項0表示選著第一個
- timeout:啟動菜單存在是時間
- splashimage: 菜單的背景圖片
- hiddenmenu:隱藏菜單
- title:菜單的標題
- root (hd0,0): 選著要啟動的磁盤,其中hd0代表第一個磁盤,后面的0為第一個分區。
- kernel:需要啟用的內核及內核的相關配置
- initrd:內核所識別模擬的根目錄的文件
開機在此界面上按下e鍵則進入選著模式,c鍵進入grub命令行模式
3、實現kickstart文件制作與光盤鏡像制作
下載并安裝工具:
yum install system-config-kickstart 安裝并打開
圖形界面打開:
system-config-kickstart
編輯好需要的配置信息保存為ks.cfg
創建一個新目錄myiso
掛載磁盤將isolinux 的目錄及子目錄和ks.cfg配置文件一同拷貝至myiso內
返回父目錄執行封裝命令
mkisofs -R -J -T -v --no-emul-boot --boot-load-size 4 --boot-info-table -V "CentOS" -c isolinux/boot.cat -b isolinux/isolinux.bin -o /root/boot.iso mybiso/
生成boot.iso 鏡像
掛載磁盤 此處按ESC鍵 數據配置文件位置 如果需網絡還可設置ip信息 或修改 myiso\isolinux\isolinux.cfg內添加到配置文件內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Linux運維部落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www58058.com/91485
可以再完善一下,如何不通過界面的形式,來配置和安裝類linux操作系統~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