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D簡介
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 獨立冗余磁盤陣列)技術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1987年提出,最初是為了組合小而廉價磁盤來代替大的昂貴磁盤,同時希望磁盤失效時不會使對數據的訪問受損 。
硬盤是個很脆弱的東西,它經常會壞掉。為了保證服務器可靠耐用,硬盤必須時時刻刻保持可用。由于RAID的出現,它的目的是將好幾個硬盤合并在一起,就算硬盤壞了一個,剩下還有好幾個硬盤是正常的,這樣服務器才不會掛掉。
當然,保證服務高可用只是RAID其中的一個功能。它還能提升儲存容量、加快存取速度等能力。
常見的幾種RAID
RAID0的工作模式

建立RAID0時,在存儲數據時將數據分散到所有的硬盤中同時執行。
- 從理論上講,兩塊硬盤的并行操作使同一時間內磁盤讀寫速度提升了2倍。
- RAID 0的缺點是不提供冗余,
- 至少需要2 塊硬盤
- 磁盤利用率為多塊硬盤總容量。
- RAID 0適用于對性能要求較高,而對數據安全不太在乎的領域。
- 如果硬盤有n塊,那么讀寫速度提升是n倍。
RAID1
RAID1稱為磁盤鏡像:將一塊硬盤上的數據像照鏡子一樣,將數據復制到時另一塊硬盤上。具有很高的冗余能力,但磁盤利用 率為50%,成本最高,多用在保存關鍵性的重要數據的場合。
- 用戶可以從一組 鏡像盤中的任何一個磁盤讀取數據;
- 磁盤所能使用的空間只有磁盤容量總和的50%。成本比較高。
RAID5
RAID 5至少要3塊硬盤,RAID 5使用了“奇偶校驗信息”來作為數據恢復的方式。而這些校驗信息均勻的分布在各個磁盤這上。
存儲數據時將數據分散在各個硬盤上,有一塊硬盤放著校驗位。
由于多個數據對應一個奇偶校驗信息,RAID 5的磁盤空間利用率要比RAID 1高,存儲成本相對較低。磁盤的利用率為n-1/n
RAID6
RAID6至少需要4塊硬盤,跟 RAID5一樣,唯一不的是,有兩塊硬盤放著校驗位,
RAID10和RAID01
集合了RAID1和RAID0所有的優點,這種模式下它支持高可用,又能有很好的讀寫性能。這種方式,由于需要存兩份一模一樣的數據,因此容量會損失一半。
對于RAID陣列的優點其實重點在于:
數據安全與可靠性:指的并非網絡信息安全,而是當硬件(指磁盤) 損毀時,讀寫效能:例如RAID 0 可以加強讀寫效能,讓你的系統I/O 部分得以改善;
容量:可以讓多顆磁盤組合起來,故單一文件系統可以有相當大的容量。
LVM
主機上硬盤的容量都是事先規劃好的,有時候也會遇到時容量不夠的情況,而分好的分區是不能變大變小的。這個時候出現了LVM。
LVM能把硬盤上剩余的分區或未分的容量以及多塊硬盤上的容量變成物理卷,而使硬盤上的物理卷在邏輯上組成一個容量比較大的卷組,也就是邏輯上的大硬盤。再由卷組分成多個邏輯卷,可以想像成將一個硬盤分區一樣。
我們完全可以將這個卷組想像成一個硬盤,可以將卷組中的容量根據情況隨意增加和減小。
更重要的是LVM支持在線擴展容量,根本不影響用戶的使用,還支持快照的使用,這個快照不是VMware里的快照,而是在就有的卷組里占有一定的容量。它只備份有變更過的數據。這也是個很不錯的備份工具。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Linux運維部落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www58058.com/97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