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RAID磁盤陣列組合簡介
RAID,是Redundant Arrays of Inexpensive Disks的簡寫,磁盤陣列。現今的計算機世界,最值錢的是什么?軟件、硬件?都不對,應該是承托在其之上的數據。對于我們來說,數據是無價的,硬件損壞了,可以重新購置。軟件損壞了,也可以重新安裝,但數據一旦丟失,就有可能再也找不回來了。硬盤作為存放數據的重要介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作為設備,就會有損壞的機會,如何避免因硬盤損壞而造成數據丟失呢? RAID就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
RAID將一組硬盤連結成來,組成一個陣列,以避免單個硬盤損壞而帶來的數據損失,同時亦提供了比單個硬盤高的可用性及容錯性。
常見的組合方式有:RAID0、RAID1、RAID5、RAID6、RAID01、RAID10(其它RAID3RAID4等只是在實驗室上存在,基本上沒什么人用于生產環境,所以不作過多的介紹),它們分別的特性見下描述:
RAID0:
RAID0俗稱“條帶”,它將兩個或多個硬盤組成一個邏輯硬盤,容量是所有硬盤之和,因為是多個硬盤組合成一個,故可并行寫操作,寫入速度提高,但此方式硬盤數據沒有冗余,沒有容錯,一旦一個物理硬盤損壞,則所有數據均丟失。因而,RAID0適合于對數據量大,但安全性要求不高的場景,比如音像、視頻文件的存儲等。
RAID1:
RAID1俗稱“鏡像”,它最少由兩個硬盤組成,且兩個硬盤上存儲的數據均相同,以實現數據冗余。RAID1讀操作速度有所提高,寫操作理論上與單硬盤速度一樣,但由于數據需要同時寫入所有硬盤,實際上稍為下降。容錯性是所有組合方式里最好的,只要有一塊硬盤正常,則能保持正常工作。但它對硬盤容量的利用率則是最低,只有50%,因而成本也是最高。RAID1適合對數據安全性要求非常高的場景,比如存儲數據庫數據文件之類。
RAID5:
RAID5最少由三個硬盤組成,它將數據分散存儲于陣列中的每個硬盤,并且還伴有一個數據校驗位,數據位與校驗位通過算法能相互驗證,當丟失其中的一位時,RAID控制器能通過算法,利用其它兩位數據將丟失的數據進行計算還原。因而RAID5最多能允許一個硬盤損壞,有容錯性。RAID5相對于其它的組合方式,在容錯與成本方面有一個平衡,因而受到大多數使用者的歡迎。一般的磁盤陣列,最常使用的就是RAID5這種方式。
RAID6:
RAID6是在RAID5的基礎上改良而成的,RAID6再將數據校驗位增加一位,所以允許損壞的硬盤數量也由RAID5的一個增加到二個。由于同一陣列中兩個硬盤同時損壞的概率非常少,所以,RAID6用增加一塊硬盤的代價,換來了比RAID5更高的數據安全性。
另外,還有一些組合方式是上述方式的混合,以獲取更高的可用性與容錯性,比如:
RAID01:
RAID01是RAID0與RAID1的組合,先將數據分成兩組,然后再對兩組數據進行鏡像。
RAID10:
RAID10與RAID01相反,它是先將數據進行鏡像操作,然后再對數據進行分組。
附表:各級RAID比較
RAID級別 |
RAID0 |
RAID1 |
RAID5 |
RAID6 |
RAID01 |
RAID10 |
容錯 |
無 |
有 |
有 |
有 |
有 |
有 |
冗余 |
無 |
鏡像 |
奇偶校驗 |
奇偶校驗 |
鏡像 |
鏡像 |
讀性能 |
有所提高 |
有所提高 |
有所提高 |
有所提高 |
有所提高 |
有所提高 |
寫性能 |
有所提高 |
稍降 |
有所提高 |
有所提高 |
有所提高 |
有所提高 |
至少磁盤數量 |
2 |
2 |
3 |
4 |
4 |
4 |
允許磁盤最多損壞數量 |
0 |
1 |
1 |
2 |
每組各1 |
每組各1 |
可用容量 |
100% |
50% |
(n-1)/n |
(n-2)/n |
50% |
50% |
以上是當前主流的RAID組合方式,至于如何選擇,則是結合到使用者對數據安全性、數據冗余、數據可用性、投入成本等各方面的綜合衡量。最終選擇那一種方案,如何決策?其實還是一句話: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注: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但本人未能確知作者,故無法注明出處,敬請見諒?。?/span>
以上是我對RAID磁盤陣列的理解!作為初學者,我對linux的認識還是很膚淺,上述可能有不正確的地方,如有錯漏,希望各位能及時指正,共同進步。
我的QQ:153975050
在此感謝馬哥及馬哥團隊,在linux的道路上引領我一直前進!
2016-05-31
原創文章,作者:馬哥Net19_小斌斌,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www58058.com/17124
標題都不寫了?~
@stanley:? 不是有標題嗎?
@馬哥Net19_小斌斌:這是我給你加上去的
@stanley:哦哦,呵呵。。。